我們與他們,社會學上的內群與外群。
 
內群是相對於外群的存在,我們以我們價值觀相似、的同類來判斷我們及他們兩群人。
外群是相對於內群,所謂的外群,探詢本質,就是我們為了凝聚內群,而在想像當中創造出來的假想,無非是一種共同體感,內群感,對於歸宿該有的力量。
 
人來人往的社會群體當中,天性使我們下意識的分辨出我們與他們。
 
在我族與他族之間,往往需要一種力量來凝聚自己人,族群有大有小,有些小如家庭、死黨,有些大如族群、國民。對於大型群體,我們不像家人之間能用緊密的情感維繫關係,我們往往只是陌生人只是剛好擁有共同的價值跟目標,甚至有時候,只是利益共同體罷了,排外,往往成為一個族群能團結的原因,或許,我們都需要一個理由,讓我們跟這群其實也沒有那麼像的人,有些許的連結。
 
綜觀歷史,人跟人之間的衝突,往往來源於一個族群進入另一個族群的社會,猶太人真正引發歐洲大陸反感的時候,恰恰就在他們享有平等的競爭環境之後,猶太人走入一般人的生活、共享資源,讓大批的工人失去傳統生計。接下來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了,
 
無止盡的殺戮跟仇恨。
 
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當中,大型內群往往需要透過對外群意識的刻畫來凝聚,我們用既得利益者的嘴臉捍衛我們掌握的資源,用敵人來分化我們跟他們,用我們掌握的資源排外,我們將敵人形象刻畫得陰險狡猾、形塑得天理不容,我們盡可能抹黑,因為我們擔心我們平時最信賴的『夥伴』有一天會因為視野的拓展,離開這個共同體,所以我們封鎖訊息,我們創造信息,我們要每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永遠跟我們一樣,因為我們擔心被孤立、擔心我們不再是我們。
 
沙特說:猶太人是被其他人當作是猶太人的人。
 
時至今日,社會學的原問題還是在那裡,我族與他族,同性婚姻、男女平等,這世界還是存在太多太多的衝突跟激化、對立跟仇視,或許,你我都是站在一旁的旁觀者,但是朋友:『如果表面上你可以不用玷污自己,那是因為其他人代替你弄髒了自己。您有的是打手,帳算到最後,您才是那個最應該受到譴責的人,因為如果沒有您,沒有您漫不經心的盲目,這些人就不會繼續做那些讓您受譴責也讓他們不光彩的行動。』
 
有時候,戴上這副眼鏡,才能讓你看清世界,才能讓你認識自己,這副眼鏡不是別的,是書、是知識、是感官
 
是心。
 
arrow
arrow

    塚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